中蒙俄教育科技卫生领域合作的新发展

来源:中国辐射卫生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蒙俄三国在教育、科技及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友谊,而且密切和扩大了三国间人员往来便利化和互动交流,创新了三国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搭建

中蒙俄三国在教育、科技及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友谊,而且密切和扩大了三国间人员往来便利化和互动交流,创新了三国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搭建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为跨境民族文化交流积累了经验,有效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促进了中蒙俄三国人文、经济各项事业的繁荣,发挥了文化和民间外交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领域

1952年,中蒙两国便开始了教育交流。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1996年蒙古国科教部长图木尔奥奇尔访华,会同中方签署了《中蒙1996—2000年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1998年,两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的协定》;2000年,双方签署了《利用中国无偿援助款项培养蒙古留学生项目执行计划》;2002年和2003年,两国教育部主要领导进行了互访;2005年,两国签署了《教育文化科学部2005—2010年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2008年,中蒙签署了《关于组织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赴蒙古国任教的协议书》;[1]2010年两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证书的协定修订备忘录》;2011年,两国又签署了《2011—2016年教育交流合作执行计划》;2014年两国签订了《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与蒙古国教育科学部关于组织汉语教师志愿者赴蒙古国任教的协议》;2015年双方签订了《关于合作建立中蒙专项奖学金项目备忘录》;2018年,两国签署了《2018—2021年教育交流与合作执行计划》。以上这些协议、协定和计划的签署,成为两国在教育领域交流合作的注脚。[2]

中蒙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校际间合作交流开始发展并不断深化。内蒙古自治区内主要高校像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等都与蒙古国相关高校如蒙古国立大学、蒙古国立师范大学、蒙古国立农牧学院、蒙古科技大学等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在培养学生、教师进修、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两国互派留学生方面,2000年在中国的蒙古国留学生不足百人,2005年内蒙古人民政府与蒙古国教科文部签署《关于接受蒙古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和派遣汉语教师赴蒙古国任教的协议》,根据协议,内蒙古政府面向蒙古国专门设立全额政府奖学金,每年资助100名蒙古国学生在内蒙古地区高校学习,从2008年开始,每年又增加招收80名享受国家奖学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之后蒙古国来华留学生便开始以几何数字增长,到2016年已达到了8508人。当前内蒙古已有30所大中小学校具备接受蒙古国留学生的条件和资格,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借助与蒙古国邻近的区位优势,近些年来已累计培养蒙古国中小学留学生3000多名,二连浩特国际学院还与蒙古国立教育大学和国立大学开展本科“2+2”培养项目。此外,随着“汉语热”升温,中央汉办不仅每年派遣汉语教师赴蒙古国教授汉语,内蒙古也成为了蒙古国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留学基地。在两国合办孔子学院方面,2007年6月山东大学与蒙古国立大学创办了第一家蒙古国孔子学院,之后2015年9月东北师范大学和新疆职业大学又相继与蒙古国教育大学和蒙古科布多大学创办了两家孔子学院。三家孔子学院的创办,为中蒙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直接平台,对推进两国民众沟通、交流和理解都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中俄两国教育交流历史久远,17世纪末(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就开始派遣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交流;18世纪初(1708年)康熙皇帝创办了“俄罗斯文馆”,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境内的第一所俄文学校;此后的近一个半世纪,沙俄共向中国派遣了14批传教士团、总共155人次的僧俗人员,除神职人员外,还包括画师、医生、天文学家、植物学家和专职留学生等;18世纪20年代末(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条约规定沙俄每十年可派4名东正教传教士来华传教和6名学生来华学习满、汉语,当时的雍正皇帝下令对这些来华留学生给予优待,不仅有满汉各一名助教专人负责其教学事务,而且清政府每月还向他们拨付钱、米和日常生活器物。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一批进步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前往苏联留学,主要就读于莫斯科东方大学;1925年中国国民政府在莫斯科建立了中山大学,并在国内设立了选拔委员会,选派留学生前往学习,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成为当时中国留学生思想受训的主营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派遣大批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科学文化和管理经验;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也受到严重影响,互派和交流留学人员大幅减少;1984年起,两国的教育交流开始逐渐恢复,转向了校际间人员、教学和科研交流合作,最初只有5对高校,后续一些高校逐渐加入并建立起了校际间往来合作。

文章来源:《中国辐射卫生》 网址: http://www.zgfswszz.cn/qikandaodu/2021/0504/755.html



上一篇: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积
下一篇:社会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辐射

中国辐射卫生投稿 | 中国辐射卫生编辑部| 中国辐射卫生版面费 | 中国辐射卫生论文发表 | 中国辐射卫生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辐射卫生》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